close

【智慧型手機讓電信業者行動寬頻發燒起來,卻一下子把資源燒光】

2005年開台的3G行動網路至今已經邁入第6年,一開始被認為是3G殺手級應用的影像電話並沒有如預期般地流行起來,加上3G本身的月費率比2G還要高,且無法原2G號門號直接轉為3G使用(現在則可以透過同一業者NP的方式轉換),很多人仍是拿著3G手機插著2G SIM卡使用。其實一直到現在為止,2G網路仍然是電信業者獲利來源的命脈,3G則是錦上添花、可有有無的雞肋。

而在2009年以降,因為iPhone的流行開始帶出智慧型手機的需求,電信業者也終於等到行動寬頻服務發燒的這一天,但是湧進的流量速度遠大於電信建設速度,但不論如何搶建,基地台永遠都不夠使用。用戶需求之所以會如此熱烈,跟電信業者大推吃到飽的行動上網資費不無關係,初期為了推廣行動上網,以3G網路卡搭配吃到飽費率搶攻小筆電上網市場,有些人乾脆把家中的ADSL、光纖上網退掉,甚至用3G網路卡來作點對點軟體的下載,這種無限制使用的用戶為數不少,造成少數的重度用戶耗掉大多數的網路資源,直接拖垮了電信業者辛苦建起來的基礎建設。原本也推動同樣吃到飽資費的美國、英國電信業者早早表態不玩行動上網吃到飽的賽局,早一步跳向行動上網分級收費制,不然以行動寬頻吃到飽收費,卻要養如此多的基地台與熱點如何打平兩端都是個難解的問題。

然而到底什麼是行動上網分級?上網分級制只是個方案,實作上有依照各種技術方法來實現。目前電信業者會朝向Qos管理來實現:以3GPP規範的Policy and Charging Control規格,來達到PCRF(Policy Control Rule Function)與PCEF(Policy Control Enforcement Function)的功能。就業務面來說,可以將客戶分成不同的等級,比如說是金、銀、銅三級,在行動網路上所享有的頻寬、優先次序排程等就依照等級來劃分;或者以傳輸的資料量來分配資源,當用戶的傳輸總量到達每一段期間內所規定的量之後,該用戶的網路優先次序就會降低,藉以規劃出更多的資源供其他用戶使用。另外還可以利用「訊務分流與管理」的方式來規劃,依照用戶的等級分類別、終端設備類別限制(例如iPad用戶僅可使用iPad接取數據服務)、用戶特定的服務(播放電影、下載歌曲遊戲等)在核心網路前端就直接將這些訊務導致第三方的雲端網路,或者特定的加值服務平台上,藉此分流方式降低核心網路壅塞。

在智慧型手機逐漸成為主流的今天,因技術規格的限制,3G網路要讓行動上網能像固網一般穩定已經不大可能,除非移轉到下一個世代的4G網路。而在這個3G邁向4G的過渡期,電信業者必須推出更多的「延壽計畫」讓3G網路能夠撐下去,例如即將商轉的HSPA+(Evolved HSPA),速度可達下載84M,上傳23M,甚至是未來的更高的下載168M,再加上上網分級的實施才能夠順利走下去。台灣的電信業者也一直想要將這個吃到飽怪獸型資費終結掉,轉移成行動上網分級收費的方式,無奈台灣有個以官僚文化凌駕技術之上的NCC,一句:「未來推出的服務不得影響既有服務消費者的權益」就把業者所推出的上網分級方案都否決掉,其實換個角度想,再不推上網分級制才會是影響到既有服務消費者的權益,因為大家的網路都吃不飽,甚至吃不到了。


  
↑ 題外話:今天全球同步發表的iPhone4 白,讓許多還沒換iPhone4的消費者有了新的換機藉口,這真是個可怕的無間地獄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gerboy032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